当前位置:好版主>情欲小说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14节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14节(2 / 3)

&esp;&esp;有些问题,确实可以用这种方式解决。

&esp;&esp;但有些问题这么做,只会加重疑惑,让他更加的迷茫。

&esp;&esp;不过还好朱雄英不是闷葫芦性格,有问题就去找陈景恪求教。

&esp;&esp;陈景恪虽然没有学过教育学,但作为医生,心理学是必学的。

&esp;&esp;再加上行医过程中接触的实际病例,网上看到的信息……

&esp;&esp;他对教育还是了解一些的。

&esp;&esp;对于朱雄英的很多问题,他都给出了解答。

&esp;&esp;有些问题暂时无法解释,也会帮他开解。

&esp;&esp;有句话说的好,解决问题的速度,永远赶不上制造问题。

&esp;&esp;老朱灌鸭式教学产生的问题,很快就超出了他的解决速度,朱雄英心中积累了大量的疑问。

&esp;&esp;这些问题,有些无所谓,靠着时间就能找到答案。

&esp;&esp;有些问题会影响到他的思维成长的。

&esp;&esp;没有办法,陈景恪只能找到老朱,将问题讲了一遍,然后苦口婆心的道:

&esp;&esp;“陛下,我知道您望孙成龙心切,可太孙才九岁啊。”

&esp;&esp;“您这样教很容易出问题的……应该循序渐进慢慢教。”

&esp;&esp;“况且,我以为现在提高他的眼界,培养他的思维方式,比学会批改奏疏更重要。”

&esp;&esp;“您现在的教育方式,就是在扼杀太孙的自我个性啊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不确定的道:“咱真的过了?”

&esp;&esp;陈景恪说道:“您想想,当年是如何培养太子的。”

&esp;&esp;这一对比,就更明显了。

&esp;&esp;太子先接触一些简单的奏疏,等十几岁学有所成,逐渐接手部分政务。

&esp;&esp;到朱雄英这里,步子迈的就有点大了。

&esp;&esp;朱元璋尴尬的道:“嗐,是咱心急了点,以后会挑一些有特点的奏疏给他。”

&esp;&esp;说完,老朱心里叹息一声,偷懒计划失败。

&esp;&esp;之后他没有再如这般教朱雄英,而是挑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奏疏,拿给朱雄英让他练手。

&esp;&esp;能不能给出解决方案不重要,重要的是让他知道朝廷会遇到这方面问题。

&esp;&esp;然后让他思考,为何会出现这方面的问题,如何解决。

&esp;&esp;如此一来,效果就出来了。

&esp;&esp;朱雄英轻松了不少,对国家的认识也更加清晰。

&esp;&esp;这其中陈景恪也出力甚多,经常帮他分析问题。

&esp;&esp;这天,朱雄英又拿着一份奏疏过来:

&esp;&esp;“景恪你快来看看这个,是工部拿出的治黄之策,你看看怎么样。”

&esp;&esp;第123章 小冰河期到了啊

&esp;&esp;治黄疏?

&esp;&esp;陈景恪马上就想到去年黄河决堤之事,当时好几个县被淹。

&esp;&esp;又恰逢赵瑁案爆发,工部官员全军覆没,差点就没能及时处置。

&esp;&esp;还好朱元璋果断,立即抽调民夫堵口子。

&esp;&esp;又抽调粮食进入灾区赈灾,才将这场灾祸化解。

&esp;&esp;但这种大规模杀官,也确实让朝廷的效率降低了很多。

&esp;&esp;直到现在工部才拿出治黄疏,就足见问题有多严重。

&esp;&esp;不过,朱元璋让朱雄英看这份奏疏,肯定不是指望他能拿出什么好主意。

&esp;&esp;而是让他了解治黄。

&esp;&esp;黄河母亲的性格,着实有点暴躁了。

&esp;&esp;严重的时候,平均两年决堤三次。平缓的时候,三年也能决两次。

&esp;&esp;每隔五到十年,就要大修一次。

&esp;&esp;否则,黄河就会让世人知道,水不光能覆舟,还能淹没大地。

&esp;&esp;从唐朝末年开始,治黄就成了历朝历代的心腹大患。

&esp;&esp;朱元璋的目的,应该是让朱雄英了解黄河,了解治黄的历史。

&esp;&esp;有了这个认识,陈景恪就没有急于给他做解答,而是说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