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好版主>情欲小说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>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06节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06节(1 / 3)

&esp;&esp;朱标也笑着说道:“太上皇是战火里走过来的,亲眼目睹了无数典籍毁于战火,曾数次与我说起此事。”

&esp;&esp;“说将来大明国泰民安之后,一定要编写一部文献,将天下典籍汇总……”

&esp;&esp;瞅瞅,要不还是朱标会说话。

&esp;&esp;将事情的性质,从为自己争口气,上升到了为往圣继绝学层面。

&esp;&esp;其他人自然知道这时候该说什么,纷纷吹捧陛下圣明什么什么的。

&esp;&esp;其中吹捧最热切的,是三名儒家出身的学士。

&esp;&esp;编书的主力自然是他们这些文人,这是妥妥的功绩和声望。

&esp;&esp;随着变革的进行,理学的地位被客观现实倒逼的必须做出改变。

&esp;&esp;最让他们难安的还是方(唯物)学的出现,直接动摇了理学的统治地位。

&esp;&esp;按照常理来说,这个速度不应该如此快。

&esp;&esp;在这个年代学问传播速度很慢,方学想打开局面,至少需要十年二十年时间传道。

&esp;&esp;这也意味着,不论方学多么优秀,想动摇理学的地位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行。

&esp;&esp;然而大明周报的出现,改变了这一切。

&esp;&esp;它的销售渠道遍布全国每一个县,也就意味着可以在短期内,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全国百姓。

&esp;&esp;每一期周报上,都会刊登几篇方学的文章。

&esp;&esp;全国的读书人都知道,大明出现了一种新学说,名为唯物学。

&esp;&esp;理学自然不会坐以待毙,他们试图强迫翰林院,不要刊登方学文章。

&esp;&esp;解缙可不惯着他们,当场拿出了朱标的亲笔题词:

&esp;&esp;忠君爱国、廉洁奉公、守法为民、公正真实。

&esp;&esp;十六字真言一出,这群大儒立马不吱声了。

&esp;&esp;没办法,他们只能写文章对方学进行全方位批判。

&esp;&esp;然而不论是批判也好,唾骂也罢,抵制也好,都无法阻挡方学的扩散。

&esp;&esp;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唯物学。

&esp;&esp;而且,有句话叫理越辨越明,尤其是在朝廷主持公道的情况下,更是如此。

&esp;&esp;理学大儒的批判,反而帮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唯物学。

&esp;&esp;其结果就是,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唯物学。

&esp;&esp;当然,那些人选择唯物学,还有另外一个原因。

&esp;&esp;朝廷的支持。

&esp;&esp;朝廷是没有直接亮明态度,可允许方学在周报上刊登,就是最好的表态。

&esp;&esp;既然朝廷支持,那自然就有人去学,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做官。

&esp;&esp;虽然现在理学依然强势,可方学也已经站稳脚跟并迅速的发展。

&esp;&esp;一家独大的局面即将被打破。

&esp;&esp;现在理学急需一个大动作,重振自家的声威。

&esp;&esp;编写一部巨著,简直再合适不过了。

&esp;&esp;所以,陈景恪的这个提议,可以说毫无阻碍的全票通过了。

&esp;&esp;本来朱标计划,在翰林院内部设立一个机构,召集百人进行编撰。

&esp;&esp;然而陈景恪却直接将这个数字扩大了十倍:

&esp;&esp;“先辈留下的书籍浩如烟海,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关系国民生计……”

&esp;&esp;“我们既然着手编写这部文献,那就做到最好……百人根本就不够用。”

&esp;&esp;“我建议,从全国挑选各行各业的佼佼者,齐聚洛阳编撰此书。”

&esp;&esp;“人数暂时就定为五千。”

&esp;&esp;五千?众人都震惊不已。

&esp;&esp;本来他们以为,这次修书最多也就是宋朝《太平御览》那种规模。

&esp;&esp;虽然也是大功一件,可有先贤事迹在前,总归是少了点震撼。

&esp;&esp;现在才知道,自己还是太低估陈景恪的气魄了。

&esp;&esp;五千人参与,堪称史上之最啊。

&esp;&esp;两相比较,《太平御览》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