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54章(2 / 3)

出一条道,注视他走过长廊,没有任何犹豫,这条熟悉的道路,晏城走得很快,直至不见那席卷入浪的红袍。

&esp;&esp;待不见人,谢知珩转眸看向被侍卫按住,跪倒在地的耶什喇嘛,摊开的袈裟由人血浸透,裹着药泥的布带低落,一圈又一圈包围耶什喇嘛狼狈无力的身躯。

&esp;&esp;谢知珩前走几步,凤眸低垂,冰冷若锋利刀锋,永远居高临下,永远不屑,太少有人能完全印刻他的瞳孔内。

&esp;&esp;“喜乐圣佛,脱离君王身躯的供奉,脱离王朝赠与的气运,屈尊下降木制金塑的佛像里,你还会那般无懈可击?”

&esp;&esp;谢知珩接过茶盏,倾泻的青绿茶汤倒映出耶什喇嘛最后无声的惨呼。那身人皮袈裟似活了般,紧紧束缚耶什喇嘛早被刀锋割破的脖颈,一次次的用力,瞳孔都扩大,眼球凸起。

&esp;&esp;走马灯于生前一刻浮动,耶什喇嘛看见,被他捧在掌心的头颅法器,张着血渍斑斑的牙齿,咬在他的伤口处。

&esp;&esp;“不留着他吗?”李公公一甩拂尘,为谢知珩拂去这血腥的场面。

&esp;&esp;谢知珩偏眸:“留他,是让晏城明白圣教并不简单,也让他知晓,这世道的不公。”

&esp;&esp;也能算一件功劳,耶什喇嘛出面捆缚大理寺那位天命之女,捆缚文臣勋贵的爱女。无论是以她们为明妃,供与喜乐圣佛,还是重重洗脑,拉更多重臣入圣教。

&esp;&esp;一桩桩,都足以让晏城的位置动一动。

&esp;&esp;谢知珩轻笑:“孤耗费如此多的心力,可不仅只为他谋求那一官半职。”

&esp;&esp;他渴求的更多,谢知珩纵容圣教在南方大肆收拢信众,纵容圣教在京城派发书册,可不仅仅是为了九流下的圣教。

&esp;&esp;谢知珩的目标很明确,只为那尊佛像,那尊佛像牵扯的无数信仰。

&esp;&esp;他继而又轻言: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。”

&esp;&esp;晏城偶尔,或者无意识中谈及的诗句,每一句都与此地毫无牵扯,可却又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壤之上。

&esp;&esp;“或许,真如郎君所言,这只是本书,史册亦或是话本。”谢知珩迈步,离府而去,再入皇城。

&esp;&esp;李公公始终跟随其后,对已死去的耶什喇嘛,他幽幽扫向身侧的小太监,看了一眼,没有言语,路过满是抓痕的汉白玉台阶。

&esp;&esp;小太监是李公公新收的干儿子,日日跟随伺候,对干爹的命令自是清楚,小太监忙唤来宫人侍卫,把这具尸体拖下去,拖到大理寺去。

&esp;&esp;李公公边看,边说:“那袈裟可别忘脱。”

&esp;&esp;小太监点头哈腰,匕首斩断诡异白袍,小心整理那件袈裟,沾了人血与罪恶的人皮,彰显耶什喇嘛的恶行。

&esp;&esp;府外马车仍在,谢知珩踩着软凳踏上,宫人贴心为他掀起竹帘,李公公紧随其后,与谢知珩同坐一辆马车。

&esp;&esp;京城的喧嚣声不停,李公公闭眸听了会,有早起摊贩的叫卖声,也有步履沉重的哭诉声,他们一步又一步走向大理寺。

&esp;&esp;李公公忽然问:“殿下为何不告知郎君,圣教在京城设立的据点?”

&esp;&esp;当艳阳宫有异事起,谢知珩便立即派人追寻各地骤然发生的怪事,自然包括岁岁月月里高涨的被拐人数,每一笔都记录在册,每一条人命都记载其中。

&esp;&esp;谢知珩摊开蓝壳奏折,一道又一道的弹劾上达天听,不止御史台,三省也为此议论纷纷,谈及圣教,谈及盛行南方的佛教,谈及始终不衰的妇孺拐卖。

&esp;&esp;谢知珩:“圣教不曾有过遮掩,若直白告诉他,毫无参与感,他会永远同这里隔着厚厚的一层水银镜。”

&esp;&esp;耶什喇嘛以君主册封为荣,圣教以帝王恩露,以受命圣佛为荣,寻出据点并非难事。

&esp;&esp;当务之急,大理寺的任务并非去深挖圣教,而是去拯救,拯救被困在圣教里无辜的妇孺,被供奉的明妃。

&esp;&esp;消息传达很快,清晨的水雾尚未退散些许,素来不去小朝会的大理寺卿被三省百官斥责得满头飞液,一言夹杂一言,横眉冷指,责得大理寺卿都不敢抬起头。

&esp;&esp;独女失踪,尚书令虽心有担忧,却也相信爱女的能力,她定会保护好自己。如若因失踪一事,惹得主家风声谴责声众多,尚书令敢在祠堂内,对陶氏长辈不敬,来庇护爱女。

&esp;&esp;同时,尚书令在担忧,担忧江南主族是否有参与进去,圣教事小,牵扯出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好版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