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一般来说他更相信直达皇宫的那条消息线,因为受到的干扰更少;但事关重大,他就不得不多小心些。
&esp;&esp;十五年三月,某几支暗卫被抽出调往北方边境,作为特使进行调查。
&esp;&esp;与此同时,京城地下也开始了一场盘查,务求揪出问题所在。
&esp;&esp;京城和边境,情报对不齐,到底是哪一边儿出了问题?
&esp;&esp;先帝充满自信,事情做的不疾不徐,但雪球一滚起来,很快就超过了他的想象。
&esp;&esp;这消息漫出朝堂,流到民间,又引起一场风波。
&esp;&esp;有些人激愤难耐,高呼大楚岂容外族侵犯,说一定要把鞑子再赶得更远些;
&esp;&esp;有些人担心要打仗,做起许多准备,互相谣传闹的人心惶惶,险些把粮价拉上去。
&esp;&esp;户部王尚书当年掉了许多头发,抓着所有下属连宿大夜的加班,左调右调,才把物价勉强按住,没闹起来。
&esp;&esp;然而这边按下,那边就起。
&esp;&esp;越传越离奇,到最后谁也没个准信儿,都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&esp;&esp;边境到底怎么回事?有没有传的那么夸张?
&esp;&esp;奏有事的折子仍在上,称没事的折子也在和其对着冲。
&esp;&esp;说该加兵作防的和说不该的分成了两派,天天早朝上明着暗着互怼,指责对方有害于朝廷。
&esp;&esp;本该是严肃的军国大事,竟变成了一场口水仗。一时间弹劾政敌的折子满天飞,朝局也动荡起来。
&esp;&esp;先帝猛催自己派出去的暗卫,但得到的结论都是尚不清楚。
&esp;&esp;只能保证边境暂时不会起事。看密信里的意思,那边的人好像也一头雾水。
&esp;&esp;什么手段都用了,可是找不到由头。
&esp;&esp;向上报告异常的人已经找到,但细查只是例行公事,汇集了消息实话实说,没有京城里说的那么危险。
&esp;&esp;所以特使们正顺着传信的渠道摸着往上,关卡太多,进度不快。
&esp;&esp;先帝急了,兵部急了,都急了。
&esp;&esp;正值此时,发生了一件巧合的事。
&esp;&esp;现在想来,巧合的实在是有些奇怪了。
&esp;&esp;惠王门下的一个小门客,沐休踏青时遇到了一对父女。
&esp;&esp;这二人来自北地,上京来正是因为——
&esp;&esp;家园被外族所毁,不得已逃难至此。
&esp;&esp;第43章
&esp;&esp;这个门客在三皇子门下挂着, 并做了一个小官。
&esp;&esp;见此不平事,他第一反应是核对二人户籍。
&esp;&esp;这一对父女是逃难出来,无有路引过所。
&esp;&esp;父亲三十四岁, 小女儿九岁,称其母亲被鞑子掳去, 生死不明;家里的宅地也都被烧了抢了, 失去了生计。
&esp;&esp;报了官, 但同样遭遇的人太多,未能得到安抚,只好往南边来逃。
&esp;&esp;自河水未化时就出发, 一路颠沛流离,不认道路,只往繁华处讨饭,不想来到了京城。
&esp;&esp;身份辨明之前,也不能随意定为流民;这二人无处可去, 急需一个地方收留。
&esp;&esp;门客不敢自己私下安置,于是向上报请。
&esp;&esp;消息传到惠王首席门客明子礼那里,一度被按住了几天。
&esp;&esp;据说是明首席在与惠王殿下认真探讨是否压下此事,期间还争吵了几次。
&esp;&esp;最后的结果是,惠王不仅用自己名下的宅子安排了住处,还亲自探望这二人,毫无皇子的架子。
&esp;&esp;听闻他们说起背井离乡的经历,竟当场落下泪来。
&esp;&esp;录着户籍的黄册一正几副, 最先发现的小官本是想写信给原籍验证。
&esp;&esp;惠王却用自己皇子的身份直接向先帝请求, 要求查阅全国总库。
&esp;&esp;先帝:…………
&esp;&esp;也罢, 就看看下面到底要搞什么鬼。
&esp;&esp;这一套漏洞百出的说辞,他不信自己最得意的儿子看不出来问题。
好版主